|

04-2023
「文憑試考生壓力問卷調查」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過去數年文憑試考生受疫情下停課及考試安排等影響,考生壓力一直處於高位,值得各界關注。學友社於2023年3月底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逾七百名應屆考生,結果顯示考生壓力在3月份時平均分為7.01分(10分為極大壓力),而處9至10分極高壓力水平的考生為22.7%,兩項指標均反映今屆考生的壓力水平明顯較過往數屆考生低。雖然整體考生壓力自高位回落,學友社提醒考生仍達7分較高水平,提醒考生要多加注意自己身心狀態,適時尋求他人協助。
|
01-2023
「第三十一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第三十一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22年11月21日至12月19日進行,共有128間中學參與,投票中學生人數達42,004名。學友社從19間中學投票結果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由參與新聞總選的中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十大新聞。
|
04-2022
「 學友社文憑試考生壓力調查2022 」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受疫情影響,今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生自中四級起便受停課影響,至年初疫情轉趨嚴峻令考試安排加添變數,考生更倍受影響。學友社於2022年1月及3月底分別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共二千七百名應屆考生,結果顯示考生壓力在1月份時平均分為7.16分(10分為極大壓力),在3月份則升至7.87分。雖然1月份數字較2020年的高位回落,但3月份數字仍處歷來高位,顯示學生因疫情影響而承受巨大壓力,急需各界關注及支援。
|
03-2022
「 學友社中六學生內地升學調查2022 」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據教育局統計,近年內地已成為最多中六學生選擇的香港以外升學目的地,反映內地升學現已是本港學生的重要升學途徑。為深入了解學生對內地升學的看法及配套需要,學友社於2022年1月期間以網上調查形式訪問逾二千名應屆中六學生,當中逾四成受訪學生接受內地為其升學選項;一成六表示「較高意願」的學生,較為看重發展機遇及升學選擇。
|
01-2022
「第三十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全人發展部
第三十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21年11月23日至12月17日進行,共112所中學參與,投票學生人數達40,151名。學友社從19間中學投票結果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由參與新聞總選的中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十大新聞。
|
04-2021
「文憑試考生壓力問卷調查」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
今屆文憑試考生持續受到疫情影響。為了解考生今年的壓力水平以及疫情對學生的影響,學友社於去年12月至本年2月期間,以問卷形式,成功訪問逾1,700名應屆文憑試考生。調查發現,以10分為滿分,考生壓力有7.6分,雖然低於去屆考生3月疫情初發時的8.1分,但仍比以往任何一屆為高。調查亦發現,今屆九成考生認為疫情影響學習進度,較去屆的六成半更為嚴重。
|
03-2021
「文憑試考生的內地及臺灣升學意向調查2021」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
有見於內地及臺灣近年成為香港文憑試畢業生的升學熱點,學友社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超過一千七百名應屆文憑試考生。調查發現表示「考慮內地升學」及「考慮臺灣升學」分別為11%及26%,兩者均比去年下降4個百分點,而兩地升學意向的差距逾一倍。
|
01-2021
「第二十九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全人發展部
第二十九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20年11月24日至12月17日進行,共110 所中學參與,投票學生人數達33,676名。學友社從16間中學投票結果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由參與新聞總選的中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十大新聞。
|
04-2020
「文憑試考生壓力問卷調查」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
2020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即將開考,為了解考生的情況,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於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間,透過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了逾1,300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他們在面對公開試時的困難及壓力。為跟進疫情對考生的影響,學友社在2020年2月底至3月初,再以問卷形式訪問了約750位學生。調查發現,考生壓力在1月時平均分為7.48分(10分為最高),在3月初時壓力平均分升至有調查以來最高的8.10分,顯示學生因受疫情影響而承受巨大壓力。
|
01-2020
「第二十八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全人發展部
第二十八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19年11月18日至12月16日進行,共收回139 所中學的參與,投票學生人數達60,495名。學友社從21間中學投票結果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由參與新聞總選的中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十大新聞。
|
10-2019
「中學生看內地與香港關係2018-19」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全人發展部
近年,內地與香港關係成為社會焦點,中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翁,有需要了解中學生的想法。因此,學友社於2018年11月邀請全港中學高中學生(中四至中六)參與調查,並成功收回1,043份問卷(共有14間中學參與)。調查結果可了解他們對內地與香港關係的理解及取態、國民身份的認同、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看法以及交流團成效,其中發現中學生認為影響兩地關係的重要因素,冀能為促進兩地關係提供參考。
調查分析全文 |
 |
|
03-2020
「文憑試生內地臺灣升學意向調查2020」新聞稿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
有見於內地及臺灣近年成為香港文憑試畢業生的升學熱點,學友社於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超過千三百名應屆文憑試考生。調查發現,表示「考慮內地升學」比例較去年下降5個百分點至15%,而「考慮臺灣升學」的比例則上升8個百分點至30%,學生對兩地的差距達一倍。
|
01-2020
「第二十八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全人發展部
第二十八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19年11月18日至12月16日進行,共收回139 所中學的參與,投票學生人數達60,495名。學友社從21間中學投票結果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由參與新聞總選的中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十大新聞。
|
10-2019
「中學生看內地與香港關係2018-19」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全人發展部
近年,內地與香港關係成為社會焦點,中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翁,有需要了解中學生的想法。因此,學友社於2018年11月邀請全港中學高中學生(中四至中六)參與調查,並成功收回1,043份問卷(共有14間中學參與)。調查結果可了解他們對內地與香港關係的理解及取態、國民身份的認同、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看法以及交流團成效,其中發現中學生認為影響兩地關係的重要因素,冀能為促進兩地關係提供參考。
調查分析全文 |
 |
|
05-2019
「香港傑出中學生價值發展核心素養調查2018/19」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公民視域
為了解香港基礎教育成果,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中心、學友社連續四年合辦「香港傑出中學生價值發展核心素養調查」,共收集1,085份問卷。是次調查主要了解三個重點,傑出學生具備全球競爭力、如離開香港,傾向選擇在海外發展的學生比傾向選擇在國內發展的學生多以及近八成的中學生最少每周都會留意中美衝突的新聞(79%),並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較認同中方。
|
05-2019
「傑出中學生領袖選舉2018-2019」閉幕禮
|
|
學友社公民視域
一直備受學界關注的學友社「傑出中學生領袖選舉」於5月25日舉行閉幕暨頒獎典禮,邀得傑出青年協會主席趙傑文先生擔任主禮嘉賓,頒發獎項予10名2018-2019 年度「傑出中學生領袖」,藉以嘉許他們在領導才能、學業表現等方面的優秀表現。
|
|
學友社公民視域
2019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已開考,為了解考生的情況,學友社於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間,以問卷形式,成功訪問近二千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考生面對文憑試的困難及壓力。調查發現,考生壓力平均分為6.76分(10分為最高),與去年分數相若,當中有逾一成表示壓力大得不能承受。
|
03-2019
「文憑試生內地臺灣升學意向調查2019」新聞稿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公民視域
有見近年港生到內地及臺灣升學的關注度有上升趨勢。為此,學友社於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近二千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他們前往內地及臺灣升學的意向及認知。調查發現,表示「考慮內地升學」比例較去年上升1個百分點至20%,而「考慮臺灣升學」的比例則下降至22%,學生對兩地的升學意欲進一步收窄。
|
01-2019
「第二十七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公民視域
第二十七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18年11月19日至12月14日進行,共收回159所中學的選票,有效投票學生人數達75,505名。學友社先從參與新聞初選的27所學校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再由參與新聞總選的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新聞。
調查報告摘要
|
07-2018
「中學生看內地與香港關係2017-18」 07-2018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
近年,內地與香港關係成為社會焦點,中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翁,有需要了解中學生的想法。因此,學友社於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一千三百二十六名中學生,了解他們對內地與香港關係的理解及取態、國民身份的認同、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看法以及交流團成效,其中發現中學生認為影響兩地關係的重要因素,冀能為促進兩地關係提供參考。
調查報告摘要
|
05-2018
「香港傑出中學生價值發展核心素養調查」 05/2018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
為了解香港基礎教育成果,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中心、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連續三年合辦「香港傑出中學生價值發展核心素養調查」,共收集810份問卷。2017/18學年的調查共發出282份問卷,並成功回收282份問卷。是次調查主要了解五個重點,學生領袖的領袖素養、學生領袖的溝通及表達能力和傑出中學生對中國之認同等。
|
05-2018
「傑出中學生領袖選舉2017-2018」閉幕禮 05/2018新聞稿
|
|
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
一直備受學界關注的學友社「傑出中學生領袖選舉2017-2018」於5月26日舉行閉幕禮,邀得傑出青年協會主席余嫿擔任主禮嘉賓,頒發獎項予10名本年度「傑出中學生領袖」。同場亦邀得兩位「十大傑出青年」葉頌文及梁國成,與傑出中學生領袖即席對談,就領袖素養及未來發展等議題作深入交流。
|
|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
有見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本地自資學士及副學位課程,為了解本屆文憑試考生對課程的升學意向,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於2018年1月期間,透過問卷成功訪問逾一千五百名應屆文憑試考生。調查發現,有六成及七成學生有意報讀自資學士及副學位課程,而收生成績要求均為考慮報讀的主因。
|
|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
2018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已開考,為了解考生的情況,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於2018年1月期間,透過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逾1,500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他們在面對公開試時的困難及壓力。調查結果顯示,壓力指數為2012年開始調查以來最低,學友社就此提出分析及建議。
|
03-2018
「文憑試生內地臺灣升學意向調查2018」新聞稿
|
|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
有見近年港生到內地及臺灣升學的關注度有上升趨勢。為此,學友社於2018年1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逾一千一百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他們前往內地及臺灣升學的意向及認知。調查發現,學生「考慮內地升學」比例較去年上升,而「考慮臺灣升學」的比例則下降。
。
|
01-2018
「第二十六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 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公民視域
第二十六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17年11月13日至12月20日進行,共收回137所中學的選票,有效投票學生人數達74,472名。學友社先從參與新聞初選的30所學校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再由參與新聞總選的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新聞。
新聞稿 |
 |
選舉結果分析 |
 |
|
07-2017
「中學生看內地與香港關係2016-17」 07-2017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
近年,內地與香港關係成為社會焦點,中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翁,有需要了解中學生的想法。因此,學友社於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一千三百八十八名中學生,了解他們對內地與香港關係的理解及取態、國民身份的認同及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看法,其中發現中學生認為影響兩地關係的重要因素,冀能為促進兩地關係提供參考。
調查報告摘要
|
03-2017
「香港傑出中學生價值發展核心素養調查」 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
為了解香港基礎教育成果,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中心、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合辦「香港傑出中學生價值發展核心素養調查(2016/17學年)」。調查共發出304份問卷,並成功收回304份問卷。是次調查主要了解三個重點,傑出中學生對政治人物及政治之取向,傑出中學生的公民參與以及傑出中學生對中國之認同。
新聞稿 |
 |
選舉結果分析(2017.2.26 修訂) |
 |
發布會相片 |
 |
|
02-2017
「文憑試生內地臺灣升學意向調查2017」 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
內地及臺灣近年成為香港文憑試畢業生的升學熱點。為此,學友社於2017年1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逾一千七百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他們前往內地及臺灣升學的意向及認知。調查發現,學生對內地升學的認知度上升,而對臺灣升學的認知度則下降。
新聞稿 |
 |
選舉結果分析(2017.2.26 修訂) |
 |
發布會相片 |
 |
|
01-2017
「第二十五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 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公民視域
第二十五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16年11月20日至12月9日進行,共收回130 所中學的選票,有效投票學生人數達62,071 名。學友社先從參與新聞初選的30 所學校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 則候選新聞,再由參與新聞總選的中學生從30 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十大新聞
新聞稿 |
 |
選舉結果分析 |
 |
|
01-2016
「香港傑出中學生價值發展核心素養調查」 新聞稿及調查結果分析
|
|
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
青年人是香港未來社會的棟樑,當中的表現較突出的模範學生更被社會寄予厚望。為此,香港政策研究所及學友社於2015年11月期間,合辦「香港傑出中學生價值發展核心素養調查」,以問卷形式向「學友社傑出中學生領袖選舉」224位參選同學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及核心素養。
新聞稿 |
 |
選舉結果分析(2016.1.22 修訂) |
 |
|
01-2016
「第二十四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 新聞稿及選舉結果分析
|
|
學友社公民視域
第二十四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15年11月16日至12月11日進行,共收回118所中學的選票,有效投票學生人數達69,557名。學友社先從參與新聞初選的30所學校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再由參與新聞總選的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新聞。
新聞稿 |
 |
選舉結果分析 |
 |
|
05-2015
「文憑試考生對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的認知問卷調查」新聞稿
|
|
學生輔導中心
教育局早前推出全新的「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下稱資助計劃),由2015至16年度起,資助三屆每屆最多一千名學生修讀指定的自資學士課程。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於2015年1月份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逾二千九百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考生對資助計劃的認知及意欲。調查結果顯示,考生對相關課程的報讀意欲,未有因資助計劃而有太大影響。學友社指,考生在大學選科及職業選擇上仍受傳統概念局限。
新聞稿 |
 |
發布會相片 |
 |
|
|
學生輔導中心
201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即將開考,為了解考生的情況,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於2015年1月份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逾二千九百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考生面對文憑試的困難及壓力。調查結果顯示,考生的各項壓力指數均較以往下降,學友社就此提出分析及建議。
|
03-2015
「中六學生對內地及臺灣升學意向調查」新聞稿
|
|
學生輔導中心
近年港生到內地及臺灣升學的人數有上升趨勢。為此,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於2015年1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逾二千九百名應屆中六生,了解中六生往內地及臺灣升學的意向及認知。調查結果顯示,接近百分之五十受訪學生尚未完全掌握兩地升學資訊,亦有不少學生關注畢業後的認受性,學友社就此提出分析及建議。
|
01-2015
「第二十三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新聞稿及選舉結果分析
|
|
學生輔導中心
第二十三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14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進行。有118中學參與,共收回108所中學的有效選票。有效投票學生人數達74,569名。學友社先從參與新聞初選的25所學校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整理出本年度1月至10月的30則候選新聞,然後再由參與總選的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新聞。
新聞稿 |
 |
選舉結果分析 |
 |
|
6-2014
「中學拓展生涯規劃服務調查」新聞稿及調查報告
|
|
學生輔導中心
因應2014/15年度施政報告提及增撥津貼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學生輔導機構學友社於2014年5月至6月期間,以問卷形式,成功訪問逾一百六十間中學的升學就業輔導組主任或負責推行生涯規劃的教師,了解他們對相關政策的看法。調查顯示,教師認為獲得津貼對中學在推動生涯規劃發展上有正面影響,以10分為最高,平均分為7.15分,學友社就此提出分析及建議。
新聞稿 |
 |
調查結果 |
 |
|
6-2014
「中六學生對內地及臺灣升學意向調查」新聞稿及調查報告
|
|
學生輔導中心
近年港生到內地及臺灣升學有上升趨勢。為此,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於2014年1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了29間中學共3,632名應屆中六生,了解中六生往內地及臺灣升學的意向及認知。調查結果顯示,逾半受訪學生尚未完全掌握兩地升學資訊,亦有不少學生關注畢業後的認受性,學友社就此提出分析及建議。
新聞稿 |
 |
調查結果、分析及建議 |
 |
|
4-2014
「文憑試考生壓力問卷調查」新聞稿及調查報告
|
|
學生輔導中心
第三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即將開考,為了解考生的情況,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於2014年1月期間,透過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了29間中學共3,632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考生在面對公開試時所面對的困難及壓力。調查結果顯示,考生的平均壓力指數仍屬偏高,當中在語文科的壓力持續上升,學友社就此提出分析及建議。
|
12-2013
「第二十二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新聞稿
|
|
學友社公民視域
第二十二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於2013年11月20日至12月11日進行,共收回119所中學的選票,有效投票學生人數達82,286名。學友社先從參與新聞初選的20所學校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然後再由參與新聞總選的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新聞。
新聞稿 |
 |
選舉結果分析 |
 |
|
5-2013
「考生對自資課程的了解及關注」新聞稿及調查報告
|
|
學生輔導中心
學生輔導服務機構學友社,於2013年1月至2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成功訪問了逾六千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他們對自資學位或副學位的認識、關注事項及看法。調查指出,逾四成考生對自資課程未有清晰了解。學友社就此提出分析及建議。
新聞稿 |
 |
調查報告 |
 |
|
4-2013
「文憑試考生壓力問卷調查」新聞稿及調查報告
|
|
學生輔導中心
第二屆新高中學生即將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各界對中學文憑試的支援亦漸趨關注,因此,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於2013年1月至2月期間向全港中六同學發出問卷,成功訪問了共6,027份,了解考生面對公開試所承受的困難及壓力。從調查結果反映文憑試考生壓力評分大於去年,學友社就此提出分析及建議。
|
1-2013
「第二十一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新聞稿
|
|
學友社公民視域
學友社自1992年起每年舉辦「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至今已舉辦二十一屆,2012年共有逾八萬五千名中學生參與。今年十大新聞首位為國民教育科相關新聞,得票率逾七成。
是屆十大新聞選舉於2012年11月15日至12月14日進行,共收回120所中學的選票,有效投票學生人數達85,854名。主辦機構先從參與新聞初選的20所學校所提交的建議新聞事件中,篩選出本年度的30則候選新聞,然後再由參與新聞總選的學生從30則候選新聞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新聞
。
選舉結果分析 |
 |
發布會相片 |
 |
|
|
學友社公民視域
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傑出中學生領袖選舉─社會實踐計劃」,早前安排30位中學生領袖於其所屬的九間學校籌辦「中學生模擬行政長官選舉」(下稱「模擬選舉」)。3033名來自九間中學的中一至中六同學,於2012年3月5日至3月15日參與校內模擬選舉。此活動的目的為透過模擬投票,提高中學生對是次行政長官選舉的關注以及反映出中學生對行政長官候選人的意向。
三千名中學生模擬投票選特首 |
 |
活動相片 |
 |
|
3-2012
公民視域「回歸十五周年 – 中學生看特首選舉意向調查」結果
|
|
學友社大專部
由學友社公民視域舉辦的「回歸十五周年 – 中學生看特首選舉意向調查」,於2012年2月10日至24日期間順利完成。學友社邀請全港中學參與,共得到37所中學支持,收回了5067份問卷。籌委會在所收到的問卷中,隨機在樣本中抽取了高中及初中各一班問卷,共得到2027份作為分析的樣本。
中學生看特首選舉意向調查結果數據 |
 |
中學生看特首選舉意向調查結果 |
 |
|
|
學友社大專部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於本年度財政預算案內,首次訂定發放六千元一次性款項予香港永久性居民之政策 (下稱「派錢」政策),然而,該政策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熱烈討論。與此同時,根據財政預算案,大部分大專生符合資格,將獲派六千元。
學友社大專部一直致力協助青年人建立完整的權責觀念及推動其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了解大專生對「派錢」政策的看法及他們將如何運用該筆款項,學友社大專部於2011年5月期間,在網上邀請各大專院校學生參與此調查;所收集之有效問卷數量為339份,佔全部415份之82%。
「政府發放六千元款項」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
 |
|
3-2011
「支援中學文憑考試研究—通識教育科」調查
|
|
學生輔導中心
首屆新學制高中學生將於二○一二年畢業,各界對中學文憑試的支援亦漸趨關注。因此,學生輔導中心於2011年2月至3月期間向全港中五同學發出有關壓力調查之問卷,收回有效問卷共983份,調查給果反映中學文憑考試給予中五同學的壓力非常嚴重,並提供建議給同學。
支援中學文憑試研究-通識調查報告 |
 |
|
|
學生輔導中心
最後一屆中五學生將於二○一○年畢業,各界聚焦於此,支援最後一屆中五學生尤其重要。學生輔導中心於2010年1月至2月期間向全港中五同學發出問卷,收回有效問卷共5,395份,調查給果反映最後一屆會考給予同學壓力,並提供建議給同學。
壓力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
 |
|
|
教育發展中心
政府提出申辦亞運會諮詢文件,坊間意見雜陳。就香港申辦2023年亞運會,本中心於11月下旬向全港中小學體育教師發出問卷,共收到106份有效問卷。調查想了解全港體育科教師對申亞的看法,向當局反映意見。
「體育科教師看申辦亞運」調查報告 |
 |
|
|
潛能發展中心
自2009年始,政制討論、五區總辭和補選鬧得沸沸揚揚。就2010年立法會補選,本中心於四月下旬向全港中學發出問卷,收到五區18間學校高中學生共3,194份有效問卷。調查中學生對五區補選的基本認知及意見。
中學生看立法會五區補選民意調查 |
 |
|
|
潛能發展中心
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致力推動有關青少年成長及發展培訓課程,服務青年學生。本年適逢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為了解中學生對上海世界博覽會(下稱「上海世博」)的認識及意見,學友社於二零一零年三月邀請各區中學生參與此民意調查,調查對象為中一至中七的學生。參與調查的學校共6間,有效問卷410份。
「香港中學生看上海世博」調查報告 |
 |
|
|
潛能發展中心
為了解中學生對香港特區政府及立法會議員的看法,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於二零零九年四月邀請全港中學生參與此民意調查,調查對象為中一至中七的學生。是次參與調查的學校為28間,有效問卷為2795份。
「中學生眼中的特區政府和立法會議員」新聞稿 |
 |
「中學生眼中的特區政府和立法會議員」數據結果簡報 |
 |
|
|
潛能發展中心
立法會選舉將於明天舉行,鑑於大部分中學生還未符合資格投票,為了解高中生對所屬地區各候選名單的支持度,對立法會議員的要求及對各政黨認識程度,學友社潛能發展中心於開學前向全港各區中學發出模擬選票及問卷,
9 月 1 日 至 3 日期間成功收集了 18 間 10029 份,來自全港各區中學中四至中七學生的有效選票及問卷。
中學生模擬立法會選舉分區直選結果 (2008-2012) |
 |
中學生選舉意向調查報告 |
 |
|
|
通識教育部
今年適逢是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學友社希望從學校國民教育教師的角度,了解目前中學推行國民教育的狀況,並探討如何在校內外更有效地推行國民教育。故此,2007年5月,學友社向全香港中學派發問卷,並根據所收集之數據,完成了首屆中學推行國民教育調查報告。
中學推行國民教育調查報告新聞稿 (2007 年 6 月) |
 |
中學推行國民教育調查報告 (2007 年 6 月) |
 |
|
|
1. 背景
在2009年開始落實的學制改革中,教育統籌局建議在高中(中四至中六)開辦「職業導向課程」,並視之為「不可或缺的部分」和「為配合所有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而設」。透過課程中的應用和實踐學習,讓學生認識相關的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為了配合這項改革,教育統籌局在2006年1月發布了名為《策動未來-就職業導向教育及特殊學校的新高中學制作進一步諮詢》的文件,收集各界的意見。可是作為教育制度下的受眾-學生,在整個職業導向課程的諮詢中備受忽視。是次的問卷調查正是希望在這裏打開一個缺口,讓教育統籌局能得知現時普遍學生對職業導向課程的意見,從而在設計有關課程時能更顧及學生的看法及需要,達至「配合所有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的目標。
- 2. 調查結果及分析
是次問卷調查於2005年11月至12月進行,邀請了54間中學的中三至中五級同學參與。最後共收回2667份問卷,當中有效問卷數量為2568份。調查結果重點概括如下:
2.1 八成學生不認識職業導向課程
調查結果顯示,中三至中五均有超過一半受訪學生稱「沒有聽過職業導向課程」。整體而言,表示自己「完全不認識」和「不認識」職業導向課程的學生達79.8%,顯示新高中學制儘管已成為教育界的討論熱點,但大部分學生仍不認識當中的職業導向課程。
2.2 設計及旅遊相關課程最受學生歡迎
我們根據教育統籌局在2005年5月諮詢文件中提出的9項建議課程(註一),調查學生對這些課程的興趣。結果顯示有39.4%的受訪者對「設計」相關課程感到有興趣,其次則為「消閒、旅遊及款待」的課程,有36.8%的受訪同學表示有興趣。在調查中最不受歡迎的建議課程為「工程」,只有7.1%的同學表示有興趣。
2.3 對繼續升學的期望
在受訪的二千多位學生中,有接近一半(48.1%)表示會修讀職業導向課程,而在這些同學當中,有超過半數(55.6%)指他們期望在完成職業導向課程後能繼續升學,至於希望直接「出來工作」的只有21 %。儘管職業導向課程的設計是讓學生在修畢後可銜接不同升學及就業途徑,但明顯地大部分同學都是傾向「升學」多於「就業」。
2.4 職業導向課程是「次等的選擇」
為研究學生對職業導向課程的觀感,我們在問卷提出「與其他學術科目相比,你是否認同職業導向課程是次等的選擇?」。結果顯示,只有少數受訪學生(14.1%)不認同這種說法,比率遠低於認同的學生(37.2%),可見職業導向課程仍未成為被普遍接受的升學途徑。
-
3. 對諮詢文件的回應
基於是次問卷調查的結果及本組的分析,我們對《策動未來-就職業導向教育及特殊學校的新高中學制作進一步諮詢》的文件有以下回應:
3.1 增加學生在諮詢過程的參與
整體上,我們贊成教育統籌局在新高中學制內開辦職業導向課程。然而由於這些課程同時擔當?為學生提供「傳統科目未能提供的多元學習」和「讓學生了解不同專業或職業領域的基本工作要求,為繼續升學或就業作好準備」的目標,是學生在常規基本課程(中英數及通識)以外進一步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而選修,因此教育統籌局實在需要認真聽取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期望,令課程設計切合學生的需要,促進他們的成長。
3.2 按照學生需要,開辦多元化課程
在2006年1月教育統籌局最新公布的文件中,先前建議的九項課程被整合為六個範疇,分別為服務、商業管理及法律、創意學習、工程及生產、媒體及傳意和應用科學。我們認為,教育統籌局在決定開辦何種課程前,必須先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因為如要切實達到「配合所有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而設」的目標,學生便應在各個範疇中皆有多種課程可供選擇。相對於一般的傳統學科,職業導向課程更著重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否則難以透過主動的實踐學習以培養共通能力。因此教育統籌局應按照學生的興趣,開辦合適的課程,才能使職業導向課程有理想的成效。一些在調查中較受歡迎的建議課程(例如設計、消閒旅遊及款待),更應在優先開辦之列。另外在新高中課程的選科制度中,亦應盡量避免因學額過剩,而強行要求一些學生修讀他們不感興趣的職業導向課程。
3.3 釐清表現評核制度,確保升學途徑暢通
問卷調查顯示許多受訪學生即使選擇了職業導向課程,仍然期望將來能繼續升學。但是建議中的職業導向課程,學生的表現水平只會分為三級:「未達標」、「達標」和「達標並表現優異」,分級制度相當模糊,亦與語文科目的五級水平分類不同。而且文件僅表示職業導向課程「足以幫助學生晉身專業及副學士課程」,未必與現時大部分學生的升學期望(大學學位)相符。教育統籌局在訂立職業導向課程的評核制度時,應與其他學術科目看齊,並嚴格監控評核質素,以讓修讀的學生能有機會直接升讀大學。
3.4. 避免學校的標籤效應
教育統籌局在2005及2006年公布的兩份文件中,皆未有說明在行政上如何安排中學開辦職業導向課程,例如是否每一所中學皆開辦職業導向課程、或每所中學開辦的課程數量等。如以現時職業導向教育試點計劃的模式推行,則只會有部份中學開辦這個課程。事實上,在新高中課程的第二次諮詢中,亦只有55%中學表示有意開辦職業導向課程。由於在問卷調查中顯示現時同學對「職業導向課程」的觀感欠佳,而且大部分同學亦以「繼續升學」為目標。假如最終只有部分中學開辦職業導向課程,而這課程又只能銜接「專業及副學士課程」而非傳統的學士課程,則開辦職業導向課程的中學亦可能會被標籤為「職業中學」,不同於其他只提供傳統學術科目的「文法中學」。
即使職業導向課程可與傳統科目取得相等的資歷以升讀大學,但如果這種對職業導向課程的負面觀感持續,至將來新高中學制正式推出時,職業導向課程便可能會被標籤為「次等的課程」,重蹈當年「職業先修學校」的覆轍。我們期望政府未來推出的政策,能提出一些避免形成學校標籤效應的方法。
註一:九項建議課程包括藝術及媒體、商業、設計、工程、食品製作及管理、資訊科技、服務、表演藝術、消閒旅遊及款待。
|
|
|
通識教育部
學友社自 2002 年開始進行「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以觀察和了解本港中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情況。為了進一步了解認同的情況,學友社通識教育部於
2005 年 10 月舉辦了第四屆香港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加入比較本港中學生對中國人、香港人特質理解的問題,藉此加深對青年學生身份認同的了解,從而探討處理本港學生身份問題的可行辦法。
是次調查結果顯示,本港中學生認同香港人身份多於中國人身份,亦不主動了解中國情況,而他們認知的「香港人」與「中國人」有明顯的差別......
第四屆調查報告新聞稿 (2006 年 1 月) |
 |
第四屆調查報告 (2006 年 1 月) |
 |
第三屆調查報告 (2004 年 9 月) |
 |
第二屆調查報告 (2003 年 9 月) |
 |
第一屆調查報告 (2002 年 9 月) |
 |
|
01-2005
對香港新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改革的意見
|
|
致:教育統籌局
- 本社支持學制「三三四」的改變,以便學生獲更廣闊學習空間及成全四年大學的全人教育目標,亦使學制與世界主流接軌。
- 對文件中指出的改革原則、目標及課程方向均表認同,盼望在設計及推行時要顧及現況及優次考慮。
- 對高中開辦「通識教育」表示支持,尤在於其文理兼備及思考與學習方式上均表欣賞,惟須考慮:
- 當局在初中亦應提供通識教育之支援,好讓師生在2008年推行高中通識之前及日後之日子,能在初中已有學習形式及內容上之銜接,一如其他公開試若有新科目形式/課程推行前,均在中一開始逐步拾級而上,一氣呵成。
- 教師在2008年前須接受合適之培訓(初中同步推行通識亦可讓師生一起學習及成長),以作最好的裝備。
- 在要求通識必修、必考及如何評核方面,應多聽取前線教師意見,以循序漸進形式讓師生較易接受此新科目。
- 應發動社會資源,包括出版社、傳媒及各方團體,提供通識資源網絡,讓師生在學習通識及多元學習經歷上有更大之支援。
- 文法高中課程提高至高中三,對過往只達中五水平之學生來說,無疑是多了一年的學習經歷,但對成績稍遜甚至一批為數不少的「零分考生」來說,亦可能是「多捱一年」的慘況。當局應正視中英數通此四科必修科時對這批弱勢學生的難度!
- 不能單靠開辦職業導向課程就足以解決上述學生困難,皆因他們仍要面對那四個主修科。
- 該四主修科有否提供另類水平或剪裁課程,文件中未有涉及。
- 當局須切實考慮升高中之分流問題,有意升讀大學之學生當然可以升讀文法高中,但能力偏弱及無意升讀文法高中者,應有更廣闊渠道供他們進修,修讀職業高中/中專課程(他日仍可銜接攻讀副學士/大學),包括強化/優化職業訓練局角色,合理編製高中學校課程(包括修訂中英數通四科作校本剪裁水平)及廣開職業高中機制,以免資源錯配,師生受苦。
- 對未能適應高中文法課程之學生,應廣設其他升學就業「出口」,以攻讀及銜接至其他認可之專上學歷。
- 應合理併合現時毅進及展翅計劃之課程內容,融合於高中課程或職業導向課程內。
- 大學當局應及早公布收生要求,好讓學校及當局配合所開辦科目之種類。在訂立大學收生要求前,應廣泛聽取基礎教育界意見。在訂立收生要求時,亦應公布其收生機制及其配合措施,當局及大、中學亦應照顧高中三學生對升學、就業及考試輔導上的殷切需求。
|
|
|
本年我們再度舉辦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一方面讓本社及公眾了解本港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的情況,另一方面亦希望從調查結果中探討未來本港國民教育及公民教育的方向,是次調查發現,七成半的學生承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逾六成的學生表示愛中國及為回歸感到高興,而且持這種想法的學生有上升的趨勢......
第三屆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 (2004 年 9 月) |
 |
第二屆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 (2003 年 9 月) |
 |
第一屆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 (2002 年 9 月) |
 |
|
|
 |
財政司司長將公佈任期內第二份財政預算案,是次預算案預期會提出解決財政赤字的具體方案。有見及此,學友社大專部決定於公佈前作一問卷調查,以徵詢香港大專院校學生對該解決財赤之方案的意見,藉此表達大專生對是次財政預算案之期望及要求。 
|
|
|
 |
為了解應屆預科生聯招選科意向及選科考慮因素。本社在10月初進行了一次「大學聯招選科意向調查研究」。調查發現最受學生歡迎、被列作首五志願的學科依次是﹕工商管理、社會科學、酒店及旅遊、純科學/應用科學及教育......
相關網頁 |
|
|
學友社就教育統籌局表示有意將香港中文大學以及香港科技大學一事,於 2002 年10 月 7 日(星期一)進行了一項意見調查。是次調查以抽樣方式,向八間大學共
800 名大專學生(每間 100 份)派發問卷,並成功收回 649 份,回收率為 81%。 
|
|
|
我們希望藉第二屆行政長官選舉,以收集香港大專院校學生對香港未來發展方向的意見。同時我們希望透過本活動,鼓勵大專學生學習以客觀,有建設性及理性的態度進行各項討論,喚起......

|
|
|
|